發布時間:2025-09-18
瀏覽次數:60
在鋼結構制造體系中,噴涂環節是決定構件耐久性、抗腐蝕性與外觀質感的重要工序。無論是用于工業廠房的承重鋼柱,還是大型場館的桁架構件,經過科學規范的噴涂處理,才能在戶外風雨、工業環境腐蝕等復雜條件下長期穩定服役。鋼構件噴涂并非簡單的涂料涂刷,需從前期準備到后期驗收全流程把控細節,每一個環節的疏漏都可能影響防護效果,因此需嚴格遵循專業標準與操作規范。
表面預處理質量是鋼構件噴涂的 “基礎工程”,直接決定涂料與鋼材表面的附著力。在噴涂前,必須徹底去除鋼材表面的氧化皮、銹蝕、油污、焊渣等雜質 —— 若表面存在氧化皮,涂料無法與鋼材緊密結合,易出現起皮、脫落現象;若殘留油污,會導致涂層出現氣泡,影響防腐性能。常用的表面處理工藝為拋丸除銹,需確保除銹等級達到 Sa2.5 級以上,即鋼材表面無可見的油脂、污垢、氧化皮、鐵銹和油漆涂層等附著物,只殘留均勻分布的點狀或條紋狀輕微色斑。對于邊角、焊縫等易積銹的隱蔽部位,需采用手工打磨輔助處理,確保無銹蝕死角。表面處理完成后,需在 4 小時內進行底漆噴涂,避免鋼材在空氣中二次氧化生銹,若環境濕度大于 85%,需縮短間隔時間至 2 小時內,或采取烘干措施控制表面含水率。
涂料選型需結合鋼構件的使用環境與性能需求,做到 “按需適配”。若構件用于戶外橋梁、場館等暴露環境,需選擇具備優異耐候性、抗紫外線老化的涂料體系,如氟碳漆,其涂層在戶外可保持 15 年以上不褪色、不粉化;若構件用于工業廠房,尤其是化工、冶金等腐蝕性較強的環境,需選用耐酸、耐堿的防腐涂料,如環氧富鋅底漆搭配環氧云鐵中間漆、聚氨酯面漆的組合,環氧富鋅底漆含鋅量需達到 80% 以上,能通過犧牲陽極作用保護鋼材,中間漆可增強涂層厚度與屏蔽性,面漆則提供抗腐蝕與裝飾雙重效果。對于室內干燥環境的構件,如辦公樓鋼結構夾層,可選擇性價比更高的醇酸磁漆,但需確保底漆與面漆的配套性 —— 若底漆為環氧類,面漆需選用同類型或兼容的涂料,避免因涂料體系不匹配導致層間附著力差。此外,涂料的環保性能也需關注,優先選擇 VOC 含量低于 120g/L 的低毒涂料,符合國家環保標準,保障施工人員健康與環境安全。
噴涂工藝參數的精確控制是實現均勻、致密涂層的關鍵。噴涂方式需根據構件形狀與尺寸選擇,平面構件可采用高壓無氣噴涂,其涂層厚度均勻、效率高,適合大面積施工;復雜異形構件或小型配件需采用空氣噴涂,便于控制噴涂角度,確保邊角、凹槽等部位全覆蓋。噴涂過程中,需嚴格控制涂料粘度 —— 粘度過高易導致涂層出現流掛、橘皮;粘度過低則涂層過薄,需多次噴涂才能達到設計厚度,一般需將涂料粘度調整至 18-25s(涂 - 4 杯測定),可通過添加專屬使用的稀釋劑調節。噴涂距離應保持在 30-50cm,距離過近易導致涂層局部過厚,距離過遠則涂料損耗大、涂層附著力下降。涂層厚度需分層控制,底漆厚度 50-80μm、中間漆 80-120μm、面漆 60-100μm,總厚度需達到設計要求(通常 150-200μm),每道涂層噴涂后需靜置固化,底漆固化時間不少于 8 小時,面漆固化時間不少于 24 小時,避免未固化時進行下一道噴涂導致涂層起泡。
噴涂環境與后期質量檢驗同樣不可忽視。噴涂作業需在封閉或半封閉車間內進行,避免在大風、雨天、沙塵天氣下露天施工 —— 大風會導致涂料飛濺、涂層厚度不均;雨天或高濕度環境會影響涂層固化,降低附著力。車間內需保持通風良好,同時控制環境溫度在 5-35℃,溫度過低會延長涂料固化時間,溫度過高則涂料易干結,影響噴涂效果。成品檢驗需從外觀、厚度、附著力三方面入手:外觀上,涂層應平整光滑,無流掛、氣泡、漏涂等缺陷;厚度檢測采用磁性測厚儀,每 10㎡選取 3 個檢測點,每個點測量 5 次,取平均值,確保厚度達標;附著力檢測采用劃格法,用劃格刀在涂層上劃 1mm×1mm 的方格,膠帶粘貼后撕扯,若方格內涂層無脫落,即為合格。對于重要構件,還需進行鹽霧試驗,模擬海洋或工業腐蝕環境,測試涂層的耐腐蝕性,確保在 500 小時鹽霧試驗后無銹蝕現象。
鋼構件噴涂是一項技術與細節并重的工序,從表面處理到涂料選型,從工藝控制到質量檢驗,每一步都需嚴謹操作。只有嚴格遵循規范,才能打造出兼具防腐性能與美觀度的鋼構件,為鋼結構工程的長期安全穩定運行保駕護航,延長鋼結構的使用壽命,降低后期維護成本。